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11-06-14 10:33:41  浏览量: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对提升学校的品牌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落实“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因此我院决定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为使这项工作规范有序,特制定本方案。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特色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院“一体两翼”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品牌建设思路,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现全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1、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建设2-3个与学院办学定位相契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一定社会声誉的院级特色专业,并力争获得广东省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2、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并且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  

        3、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以点带面,进一步优化我院学科专业结构,有效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和评审程序

        (一)申报条件

        1、申报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有3届以上本科毕业生,且历届毕业生质量较高,综合素质良好,就业率较高,用人单位综合评价好。

        2、在省内同等同类专业中有一定优势,对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并与产业发展结合较紧;专业招生规模较大,人才需求市场前景较好。
  3、具有科学、可行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到人。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有明显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等具有显着的特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4、专业负责人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能组织专业建设队伍有效开展工作。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有良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
     5、专业现有的建设水平较高,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重视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调教学管理质量,建立起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二)评审程序

        1、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由教学处负责组织申报与评审,具体时间见教学处通知。

        2、系申请。由专业负责人根据要求填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表》(见附件2),经所在系初审并推荐,报教学处审核。

        3、学院评审。教学处组织专家对各系推荐的专业进行评审,确定拟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并予以公示,公示期满后报学院主管院长批准后正式立项。

 

         四、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与要求

         经立项的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见附件1)等精神,切实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体现“一体两翼”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与改革。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3、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5、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政策措施;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

 

        五、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与验收

       (一)组织与管理

        1、特色专业建设的周期一般为3年,实行“项目”管理,签定“项目协议书”,分段检查,按期验收,以确保专业建设如期进行,完成建设目标。

        2、特色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专业负责人负责对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建设方案的制定、建设任务的组织与落实、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审核及日常管理等。专业负责人要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明确建设期内的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落实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保证按期达到或超过专业建设预期目标。

        3、审批通过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学院授予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称号,并在招生计划安排、人才引进、师资培训、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和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

        4、根据实际情况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特色专业建设,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用于与本专业建设无关的活动。特色专业建设在使用专项划拨的经费时,需填写《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使用记录表》,交教学处教学科审核认定后,经教学处处长签字方可报销。

        5、在院级特色专业中遴选、推荐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对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点的专业,学院将追加经费投入。

        (二)监督检查

          1、特色专业所在系要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支持和督促。在建设期间,系应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对专业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确保建设质量。此外,还要加大管理、硬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大力扶持和政策导向,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投身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为特色专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学院将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领导、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未达阶段建设要求且限期未予整改者,将取消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停止划拨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并取消专业所在系下一轮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

        (三)评估验收

         1、特色专业建设完成目标和任务后,由特色专业负责人根据《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验收标准》(见附件3)进行自评、验收,经所在系验收审核后,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并对申请验收专业的建设、改革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交《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自评总结表》(见附件4)。

         2、学院组织专家对申请验收的专业进行考察,依照我院特色专业建设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凡验收达标的专业,由学院授予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称号,学院将发文公布并给予奖励;达不到验收标准的,视作未通过验收,未通过验收的可申请延长建设期(一般不超过1年),学院再次组织验收,若仍不合格,将撤销专业建设点,不再组织验收。未通过验收项目所在系不得申报下一次特色专业项目,负责人连续2年不得申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

          六、附 则

        1、由于特色专业负责人工作发生较大变动而不能继续履行专业建设职责,由所在系负责人提出变更意见后,报教学处审批。

        2、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学负责解释。

 

         附件(请在教学处网页下载):

         1.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2.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表

         3.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验收标准

         4.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自评总结表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二○一○年四月七日

文件及附件下载:https://oa.gcc.edu.cn/uploadfile/2011/0614/20110614103800311.rar
 

  

版权所有:广州商学院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九龙大道206号
联系方式:020-82878483 粤ICP备15103669号


      部门公众号